為了進一步推廣生物多樣性、生物農法、公平交易的 重要性,慢食協會旗下的糧食多樣性計畫如美味方舟 (Ark of Taste)和慢食衛戍(Slow Food Presidia) 提供了不同社群一個推廣當地農產品與保存傳統文化 的方案,也藉此讓大眾認識全球各地珍貴的食物與文 化資產。 

  目前多達五千多項瀕臨絕跡的食材登錄在美味方舟(Ark of Taste),超過 五百多項農產品獲得慢食衛戍(Slow Food Presidia)認證。慢食協會運用其在全 球的網絡,讓這些食材站上國際舞台,使世界看到各個社區的特色和全球生物 多樣性。 

除此之外,慢食協會也致力於維護因工業化、原物種基因消失、消費行為 改變、氣候變遷、鄉村人口外移、移民遷徙與衝突而逐漸式微的小規模家族農 場。 

  這些計畫與全球社區展現慢食網絡的多樣性與內涵,希望藉由復興對當地 人與生態系相當重要的在地農產品,挽救瀕臨的物種與漸漸消失的文化資產。 以下的食物的生物多樣性計畫展現了慢食協會的主張——優質(Good)、 公平(Fair)、乾淨(Clean)的理念——藉由傳遞這樣的訊息支持小規模的農 業生產鏈。 

慢食社群: 

納里尼奧祖靈社區  

哥倫比亞西南部納里尼奧(Nariño)地區的慢食祖靈社區(Slow Food  Ancestral Community),位在太平洋與厄瓜多的邊界,是慢食協會的社群之一, 以促進農村﹑城市的經濟,同時兼顧(兼顧是我自己加的)環境福祉作為目 標。 

納里尼奧如同哥倫比亞的其他地區,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;從近海平原的 茂盛植被到鄰近山腳下的雨林,再至海拔 4700 公尺安德烈斯山的高原。在西班 牙殖民者到哥倫比亞之前,納里尼奧有許多原住民族,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 活,包含瓜里切拉斯人(Quilancingas)、奧哇人(Awa)、戚切斯人 (Chinches)、阿巴達斯人(Abadaes)、加盤戚卡斯人(Chapanchicas)等。 

如今,生物多樣性也深植現代大眾的生活,例如沿海城市圖馬科 (Tumaco)的非洲後裔,還有首都帕斯托(Pasto)以及伊皮亞萊斯(Ipiales) 周圍的原住民族。 

納里尼奧在歷史上曾是中美洲和安第斯文化的交會點,擁有中南美洲豐富 的玉米基因庫和文化遺產。原住民、非洲後裔和農村社群保留了當地特有的玉 米品種,在哥倫比亞人民的糧食安全和食物自主權上扮演重要角色。 

納里尼奧的產業以農業為主,在低地種植玉米、咖啡、小麥、大麥、豆 類、馬鈴薯和香蕉,但因為企業化農業活動/商業化農業活動/規模經濟農業 活動、引進外來種、雜交,許多本土農作物逐漸絕跡。為了因應這項危機,美 味方舟(Ark of Taste)收錄了許多當地的重點品種,其中包括當地流傳已久的 玉米品種 Canguil,在蓋丘亞語有霧或薄霧的意思。 

納里尼奧的慢食靈祖先社區以實踐農學教育為目標,推廣保育自然資源、 維持生物多樣性、支持當地社區經濟的重要性,並以公平合理的價格購買當地 農村與原民社區的農產品。這些合作也為當地農業發展、減少貧窮、維護糧食 安全做出重大貢獻。  

  

慢食社群: 

山羊起司的據點與北高原的生乳  

非洲西岸的維德角共和國,由北大西洋上的十座火山島組成,每年累積降 雨量不到三英吋,乾旱問題嚴重。嚴峻的氣候條件迫使島上人口外移,留下島 鏈上貧瘠的土地。 

嚴重的資源匱乏卻激發出普拉納托高原(Planalto Norte)上一群牧羊人的應 變能力。他們以兩百年前葡萄牙人引進的維德角山羊,在石屋中以少量羊奶製 成象牙白、草本香的凝乳起司。由於水資源珍稀,製作過程也格外謹慎。 

維德角山羊是產量稀少的地方特有種(landrace),當地居民必須以永續經 營的方法維持生計。育種者與山羊之間的關係深厚,人們只會在特殊節日獻祭 山羊,分享給社區內的人,只有在不得已的經濟壓力下才會到市場販售山羊。 

飼養動物與製作起司的方法呈現當地居民應變極端氣候的智慧,同時保存 了他們的土地與傳統。 

特殊的滋味與獨特的製作過程充分表現慢食精神,普拉納托高原羊起司被 收錄在美味方舟,並在 2017 年獲得“Slow Cheese”的頭銜。在慢食協會的認可 與曝光下,這群牧羊人希望讓獨一無二的羊起司獲得更多的保護與認證。  

慢食社群:  

台灣花蓮 保存原住民族生物多樣性  

保存原生種種子與支持育種者也是實踐慢食「優良、潔淨、公平」理念的 重要一環。 

位於台灣花蓮的「維護原生種多樣性組織」(the Preservation of Indigenous  Biodiversity)也為拓展原生種種子與原生種保護區不遺餘力。2017 至 2019 年, 該組織成功種植 28 種原生種,期許在 2020 年增加到 50 種。

該組織每三個月會舉辦交換種子或與保護區相關的活動,育種者彼此交流 經驗,把這些知識保留在社群中。 

阿美族傳統食材中,有三種雙蓋蕨類,最常見的是過溝菜蕨(Diplazium  esculentum,俗稱過貓),另外是廣葉鋸齒雙蓋蕨(Dilatzium dilatatum)和高大 雙蓋蕨(Diplazium muricatum),也是山區常見的蕨類。這些蕨類越來越受大眾 歡迎,逐漸成為部落飲食文化的象徵之一。食用蕨類,通常取其嫩葉,特徵是 葉狀粗糙有皺摺。上述蕨類與蹄蓋蕨科 (Athyriaceae)外型相似,採集時容易 混淆,要特別注意。 

食用蕨類植物要小心處理。未煮熟的蕨類具有高濃度的原蕨苷 (ptaquiloside), 是一種致癌物,科學證明可引起胃癌,其中又以嫩葉的濃度 最高;而原蕨苷屬於水溶性,在高溫下會分解,滾水煮熟後食用無礙。 

位於花蓮灣、壽峰和光復太巴塱部落的農場,是目前種植、繁殖、保護這 些蕨類的基地。該組織致力於繪製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版圖,向美味方舟提名更 多的農作物。 

社群發言人吳雪月表示,他們希望建立阿美族傳統食材的平台,並確保其 交流與續存。該組織也與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合作,致力保存種子與野生 植物。  

慢食社群:  

帕爾代揚黑蘿蔔 

帕爾代揚(Pardhailhan)是法國南部朗格多克地區的一個小村莊,主要人口 並非農夫,農業也只是次要產業,但他們的目標是捍衛村莊一種相當重要的農 作物——帕爾代揚黑蘿蔔(Navet du Pardailhan)。 

黑蘿蔔通常以「帕爾代揚黑蘿蔔」(Navet de Pardailhan)之名出售,價格 較高,當地絕佳的土壤與氣候條件,賦予蘿蔔特殊的風味。

自中世紀以來,帕爾代揚黑蘿蔔就記載在文獻中並廣為人知,但在二戰與 大批人遷往大城市後,黑蘿蔔的產量逐漸降低到瀕臨滅絕的地步。 

除此之外,氣候變遷也影響了帕爾代揚黑蘿蔔的產量與生長週期。秋季播 種、發芽與冬季收成,8 月的降雨扮演關鍵角色,但近年來降雨減少﹑氣候難 以預測嚴重影響產量。 

埃里安·羅伯特(Elian Robert)是社區總裁,熱衷於分享黑蘿蔔的食譜與知 識,多年來為推廣黑蘿蔔而努力。較為人知的黑蘿蔔烹調方式相當有特色,以 鵝脂肪和糖熬煮出蘿蔔焦糖,是其他食材難以媲美的好滋味 。 

社區參與可以建立強大的網絡,進而評估與保護生物多樣性、土地和 人民自主權。慢食協會將繼續為世界各地的食物和文化資產奮鬥,建立一個優 良﹑公平、乾淨的糧食系統。

 

翻譯:呂山珊 (Shan Shan Lu)

  • Did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from this page?
  • yesno